进步的理路

By heiry on 2024-06-09 [ in 生活, 随写 ]

无论个人还是组织,在追求改变、进步、提升的过程中,要想取得实质性和长期的成功,大都需要从小到大、从慢到快、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地改变,也就是一点一滴、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,从而最终达成目标。这就是进步的“进化论原则”,它是一个生物学规律,也是一个社会学定律。

其本质思想,是无论生物体生理,还是人的心理、社会文化、群体行为,都是具有惯性的,而要改变这种惯性,需要持续长时间的微小变化积累。正如矫正牙齿、骨骼的方式,需要长时间持续给予微小的力量来改变,若强力扭转,只会折断折损,而达不到矫正的目的。

一个人要想减脂成功,不是一下子严控饮食,突增运动量,突击能够达成;而是,每天形成一定的热量缺口,慢慢递进式的增加,到了一定程度,再调整方案,使得身体适应节奏,不会报复性反弹,从而稳步到达目的。

改变一个拖延的习惯,是通过把事情拆解为一般事务性和深度事务,从一般性事务的立即行动,自然过渡到需要深度思考的缓步行动,曾风靡全球的畅销书《原子习惯》说的即是这个道理。

占据经济学中重要位置的边际思想或边际分析理论,也是进化论原则的体现:

… 第四个概念是“边际”。边际就是一小步一小步的试错。经济学不相信一口能吃个胖子,也不期待有一个超级英雄从天而降拯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。经济学家相信社会要靠人们自己一步一步地改进。因为他们不相信突然有一天有一个理想社会降临,他们也就不会因它没有降临而失望。他们脚踏实地,更相信通过他们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,能够一点儿一点儿地改进这个社会,他们也会在每一小步的改进中充满成就感。

——  《在庆祝茅于轼老师 90 寿辰午宴上的讲话》——  盛洪 2019-1-26 《中评周刊》

一项社会改革能实现,必定是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,制度柔性的过渡,慢慢达成的;所有激进的方式,只会带来动荡、割裂和反弹。台湾土地改革,是世界公认的学习典范,与大陆共党残暴血腥的方式不同,国民政府在台湾的土地改革——“三七五减租”、“公地放领”、“耕者有其田”循序漸進的三部曲,是温和渐进式的改良,照顾到了各方利益,整个过程没有杀人流血,成功实现了和谐与蓬勃发展的良性结果,成为世界土地政策的学习榜样。已经灭亡和可预见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国家,以及南美阿根廷、委内瑞拉等国的统治者,都企图以简单粗暴共产乌托邦思维改造社会,最后都是血流成河、贫困遍地、饥荒与仇恨交加的结局。

就在五十年前,新竹一帶的佃租率仍高達七○%,也就是說,農民一年的辛勤收穫,有七成要繳給地主。台北、台中、台南等七縣市,佃租率平均也高達五七%。

直到陳誠來到台灣。

一九四八年,國共內戰正在生死關頭,陳誠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。

懷著「民有、民治、民享」社會公平的夢想,看見當時貧富差距如此懸殊的台灣農村,陳誠決意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權。

但陳誠的改革,不同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,雖然也引起一些大地主不滿,但始終沒有造成血淚抗爭。最主要的原因是,他以循序漸進的三部曲:三七五減租、公地放領、耕者有其田,來完成改革大計,每一步都是溫和理性的財富重分配

這些改革使台灣農業生產力大增,糧食比前一年增產三成,佃農收益比前一年增加四三%。不僅農村貧富差距縮小,台灣也自此有了邁向工業化的厚實基礎。—— 《土地改革第一波 陳誠》《天下雜誌》200期 游常山 (2012-06-25)

年轻时,没明白这个道理,后来读了很多历史巨人的思想,结合实际的经验,方悟出其中的真谛。

宋美龄:推动社会的进步,只能一致渐进方式才能达到——

因復語張曰:「爾性太急切,且易衝動。爾當知世上有許多事,皆非躁急之舉動可以成功者,唯步驟一致漸進之行動,乃可得真正之進步;換言之,即全國人民程度進至適當之水平線後,仍將感效果之遲緩。然余之經驗告余,躁急者百分之力量,祇能得一分之收穫;而徒求快意一時之舉動,決不能致中國於富強,惟堅忍卓絕之苦幹,始能得理想中之成功。」 張聞言,頗感動,誠摯言日:「夫人,余已覺悟此舉…

——《西安事變回憶錄 》 宋美齡著  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一月 中正文教基金會

 

胡适:所有伟大的变革,都是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开始的,进步是点滴积累的结果,没有这种思维,人就永远陷入悲观中——

…社會是種種勢力造成的,改造社會須要改造社會的種種勢力。這種改造一定是零碎的改造,——一點一滴的改造,一尺一步的改造無論你的志願如何宏大,理想如何徹底,計劃如何偉大,你總不能攏統的改造,你總不能不做這種「得寸進寸,得尺進尺」的工夫。所以我說:社會的改造是這種制度那種制度的改造,是這種思想那種思想的改造,是這個家庭那個家庭的改造,是這個學堂那個學堂的改造。

—— 《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》胡適 1920年1月15日上海《時事新報》

—— 《青年不要悲觀》胡適 1946年 发表于《現代文叢》

流沙河:鲁迅式的暴戾迎合了人的本能,真正能推动社会进步,是胡适式的温和、理性和渐进——

南都周刊:国文到了高中学什么?

流沙河:《庄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,曾国藩的文章,桐城派的文章,全部要背诵。古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背。哪怕你完全不懂,背上了也会终生受益。你会用一辈子来消化它,一辈子慢慢懂得它。背古文,能让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发生质的改变,包括人格上的改变。

南都周刊: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?

流沙河:形成文化性的人格。能背上这些古文,就有了祖先的灵魂居住在你的头脑里,在观察事物的时候,祖先的灵魂会指导你。真假、美丑、善恶,都有了文化上的取舍。这就是最成功的国文教育啊,真正塑造人的灵魂。不像现在,教你组词,教你找错别字,完全技术化,与古人脱节,与灵魂脱节,违反教育的艺术性,违反文化性,完全失败。

南都周刊:你16岁对新文学产生兴趣,当时怎么看待鲁迅和胡适?

流沙河:我那时候喜欢读鲁迅,不喜欢胡适。喜欢鲁迅愤怒激烈,不喜欢胡适婆婆妈妈。当时的高中生,大部分和我一样。

南都周刊:这个认识后来有过改变吗?

流沙河:改变了,彻底改变了。四十年代后期,社会动荡不安,我们学生多次上街抗议国民政府。我后来想,如果鲁迅先生在,他会站在队伍后面说上“上去!”,而胡适会挡在队伍前面,说你们的要求啊,有合理性,但是大家要一步一步来,不是街上游行、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,你们更要从自身做起。胡适会这样说的。但是年轻人,他肯定愿意听鲁迅让大家去战斗的话。

只有一个人成熟了,知道生活的艰难,知道变化的艰难,知道维持一个正常社会的珍贵和不容易,尤其是如果他自己经历了那种可怕的疯狂—他才会懂得胡适说的话鲁迅的方法,投合了人们心中暴戾愤怒的本能。而胡适开的药方,虽然一时也治不了中国的病,但从长远看来,一定需要他那一套,温和的、理性的、建立秩序的。

—— 南都周刊流沙河专访 《南都周刊》 2011年33期

 

马英九:一步登天的激进主张,往往能诱惑人的不理性,带来的往往是灾难——

——《原鄉精神:台灣的典範故事》 馬英九著  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2007年

 >>



© 2009-2024 MOSANG.NET DESIGNED BY HEI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