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的两种形态
世间有两种事,一种是私域的事,个体完全能做主的事,也叫私人之事;一种是公域的事,即众人的事,不属于任何个体,需要多数人同意的才能决定的事,也叫公共事务。这两种事决定了管理的不同形态。
私人之事,只要履行基本的道德和法律义务,就能完全自己做主,完全自己决策,完全自己承担结果。例如,生活中,自己的薪水怎么花,只要不用在违法消费上,别人就无权干涉,完全自己能做主。至于,花了之后产生的后果,也是完全自己承担。例如,花太多在吃的方面,长胖了;花太多在玩的方面,结果生活捉襟见肘;花在买各种奇装异服上,穿出去受到大家的诟病等,这些决策依照个人意志或喜好做出,后果也完全是自己承担。所以私人之事的管理,更多在于满足个人意志,不需要太在乎他人感受,更多在于能独立承担后果。
公共事务,不单属于任何个体,决策的也不应由某个或几个人决定,除非得到众人的授权,因为决策的后果是大家共同承受的,而非由决策的那些少数人来承受。因此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是公共意志的贯彻,也就是决策须经由多数人同意,执行的后果由所有人来承担。公共事务的管理核心在于说服,在于把分散的意志集中起来,从而共同实践,共同承担带来的后果。最典型的公共事务就是政治,现代文明政治的核心理念在于主权在民,即民有、民治、民享,国家是一种公共事务,是大家共同的事,管理权在全体人民,而不是少数权贵家族的特权,更不是所谓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的某些政党的专属。对于政治,国父孙中山先生在《三民主义》中给出最精辟的解释,他说:“政,就是众人的事,治就是管理,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”。
今天開始來講民權主義。什麼叫做民權主義呢?現在要把民權來定一個解釋,便要先知道甚麼是民。大凡有團體有組織的眾人,就叫做民。什麼是權呢?權就是力量,就是威勢。有行使命令的力量,有制服群倫的力量,就叫做權。把民同權合攏起來說,民權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。甚麼是叫做政治的力量呢?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便要先明白甚麼是政治。政治兩字的意思,淺而言之,政就是眾人的事,治就是管理,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。有管理眾人之事的力量,便是政權。今以人民管理政事,便叫做民權。—— 民國13年3月9日孫中山于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演講,《三民主義之民權第一講》
为了能落地有效执行公共意志,政治通常以选票方式来选择和罢黜一个政党来体现公共意志,用民意代表代议执行公共意志,用民意团体和自由媒体来监察公共意志执行的成效。出色的政治家,在于使自己的理念获得大家认同,具有强大的说服能力,使得大家同意按照他的理念来推进公共事务,共同承担这样带来的后果。所以,民主国家的总统竞选人,不管是否最终政绩卓越,但首先必须是个有明星般感染力的人,有强大说服力,使得大众一心,认同他的施政理念。
管理是一种社会性实践,是概率性决策,无人能预知决策的正确性。个人事务决策,本质上是对私产的处置,无论是在追求增值的过程还是变现的过程,抑或纯个人喜好和理想,收益和风险都由决策者承担;公共事物决策,本质上是对公产的处置,收益往往存在外部性,简而言之就是收益可能只有极少数人获得,风险或者说后果却由全体人来承受。所以,个人事务完全可以由个人自由意愿来决定,而公共事务的决策,切不可自认是先知先贤,不经过众人的首肯和选择,而进入救世主模式,而且民众被禁用了切换替代功能,最后全体人民就会承受灾难后果。无数历史事实早已证实,共产世界的红太阳们,极端宗教的“先知”们,“枪杆子”下极权专制的“伟大领袖”们,无一不是国家民族的巨大灾星,无数冤魂白骨成了他们“伟大思想”的实验结果。
企业管理,核心在于承担风险
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管理,对象当然是指追求经济收益的民营企业,也就是通常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,非主流的低效国企并不在此讨论之列。
单股东或多股东的公司,或是上市的广泛分散的多股东公司,本质上都是一样,决策上是单一或多代理人执行的区分而已。
企业的本质,就是私产,所以管理形态上,就属于非公共事务管理。
一个企业创始人或实控人,最重要的就是发现机会,然后带领大家去尝试这些机会。这些机会的实践可能会成功,也可能会失败,无论这些结果如何,收益或亏损,都主要由创始人或实控人来承担,在公司治理理论中,即为企业家精神所体现的剩余所得。在履行了与员工的劳动合同、纳税等法定义务之后,企业的管理行为,基本就是企业创始人或实控人个体意志行为,无需为其它方面负责。
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,必定是一个懂得风险控制的人。一个项目,我们可以追求激进的经济目标,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喜好,或是追求一种个人纯理想。但重要的是,在制定和执行目标过程,能明确知道这些风险在可控范围内,在可承受范围内,同时不影响既定义务的履行。
企业管理者的最重要角色,就是做一个风险担当者,敢于提出目标,敢于承担结果,而具体执行则由部属们、专业人士去做。
合格的领导者,在于目标与结果都能负责。对目标负责,意味着对机会的识别、对目标的制定,都有科学性、可操作性;对结果负责,意味着把可能的失败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。
因此,作为企业领导者,最大的管理职责在于承担风险。管理的重心在于发现机会,做好规划,控制风险,承担后果,切不可以陷入具体执行的细枝末节之中。
目标管理是一切管理的核心
一切的管理,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,一切的管理都应转化为为目标服务的步骤,失去这个前提,管理就无意义。这也是彼得·德鲁克目标管理的思想内核。
传统的管理学理论都是从“计划”、“组织”、“领导”、“控制”几个维度来解读管理,然而这些都是技术性的手段,而不是从认知高度上理解管理。
正因为目标是一切管理的核心,如何甄别目标、筛选目标、细化目标、执行目标、控制目标成为管理者的核心能力。
毫无意义的问题: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?
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?这种把自己陷入思维死角的行为,不仅毫无意义,而且是一种思维惰式。任何管理,只要对象是人,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,人的需求是善变的,人性是复杂的,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多样的,管理就因此有无数种可能性,仅仅用科学或艺术的维度来思考,只能让你自画牢笼。管理可以是科学、也可以是艺术、还可以是技术、还可以是哲学、还可以是经验、是工具、是文化…,因此管理学史上就有无数种角度来研究管理,形成各种学派或理论,如科学管理、过程学派、行为科学、决策理论、管理科学、经验主义、权变理论、系统管理等等,都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管理,每一种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
管理者必须知道化解的状态:失控感
快到下班时,一个员工已经把所有个人东西都收拾好了,电脑也关闭了,盯着钟表,只等最后一刻冲出去打卡走人。看到这种情形,多数上司就会心里默默的不舒服。大概多数员工也明白,这是一种似乎不太好的方式,于是很多办公室形成了一种下班时间虽到,即使工作都已经做完,但总是拖延一段时间再走的惯例。
我曾仔细思考,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。
拖延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,实质上根本做不了什么,为什么管理者会这么在乎?
后来发现,原来这是管理上的一种失控感在主导。
员工掐着点下班,在绝大部分上司看来,员工已经把工作当成一种应付,心态已经不在工作上了,这样的状态发展下去可能越来越糟,这才是最令他们担忧的地方,换言之,上司对员工的状态已经有了失控感。
假设,员工提前说了,今晚有XX重要的事,需要准点下班,或下班前主动汇报工作进度,或者员工在入职时就说明,下班需要准时但自己一定按质按量完成工作,绝不马虎。那么,上司的不满或担忧就完全消失了,因为一切还在他的掌控之中,员工的心没有离开岗位。知道了这个原理,消除这种失控感,就简单了。
管理的失控感,是错综复杂人事冲突问题的根源,是众多管理矛盾对立之所在,也是管理中“控制”一环薄弱的体现,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。聪明的管理者,一定会探寻背后的深层原因,消除种种失控状态。
管理是如何释放能量与活力的?
哲学上认为,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,不可能存在所谓的让所有人都幸福的天堂,也不存在能带领所有人走向幸福的“伟人”。同样是香菜,有人吃到就幸福满满,有人远远闻到就唯恐避之不及;同样是房子,有人喜欢住乡村小院,有人喜欢住高楼大厦;有人觉得轰轰烈烈是幸福,有人却认为清心寡欲,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真谛;有人认为痛快淋漓的运动是一种享受,有人认为安安静静休息才好;如果让二者调换,就会是人间地狱模式,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。即使是同一个人,不同阶段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,此时喜欢热闹,彼时很可能就厌弃;年轻时谈恋爱主要看颜值,经历过世事变迁之后,觉得心有灵犀才是恋人的首选;这就是人的多变。
正是基于对幸福的理解不同,所以,现代政治学对社会制度的设计,是基于保障人权和自由的理念,让每个人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,做自己认为幸福的事,赋予他们作为人、作为追求幸福主体不可剥夺的人权。一个良好的社会,必然要从制度上保障人们的自由,保障人权不受侵犯,最终必定是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。
这就是现代文明政治如此强调自由、人权的原因。
保障了自由,人们就无顾虑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,就会有追求形形色色幸福的人,就会出现各种有棱角有个性的人,环境变得多元化,思维互相碰撞,行为互相影响,社会就会变得充满创造力、活力。
公共事务管理,也是广义上的政治上讲,要使得整个社会富有活力和创新能量,核心在于保障人们的自由,保障他们各自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。一个杰出的政治领袖,不仅要捍卫自由,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大家对幸福的认知高度,还在于能够抽象出各种幸福的共同点,带领大家共同实现。
所以,一个社会,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权和自由,无论宣传口号多么响亮迷人,这个社会都离幸福都很遥远,也绝不会是一个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,至于这里的自由具体包含哪些必须项,在此就不深入探讨了。
对于私人事务,本不应不存在释放管理能量的问题,但是面临庞大的私人事务时,就会存在委托代理关系。例如现代企业早已不单纯是一个或几个股东的实体,而且可能由千千万万股东,甚至由散布在不同国家、不同法律体系内的股东组成。各种境外上市公司、跨国公司就是典型。即使是单一股东,也不可能由股东管理所有的事务。现代公司治理理论,就是以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为基础,研究委托代理关系。
企业管理中,大多数管理岗位,既非完全的私人事务管理,也非公共事务管理,而是私人事务特殊的代理管理关系。
企业管理中的活力释放,本质上就是把企业风险和收益分配到各层级的职员中去,使其具有一定风险控制和获取相应收益的权限,从而释放其自我热情、专业水平和能力,而授权是其中的核心。
授权就是使得代理管理者获得一定私人事务处理权,取得部分的决策自由,从而发挥其个人意志,激发管理活力。
一个朝气蓬勃的企业,必定是具有良好授权机制的企业;相反,一个不懂授权或不愿意授权的企业,一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,最后走向僵化没落。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,也必定是一个懂得授权、善于授权的人。
企业长远经营的管理之道:对契约精神的坚守
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,遵守契约精神,以经济学角度来说,是降低交易费用;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讲,是委托代理、监督与被监督有效运行的核心。
企业管理本质是属于私人事务管理范围,企业的发展基于管理者的风险探索能力,也就是公司治理理论中的“企业家精神”。之所以能进行风险探索,除了本身需要具有风险承受能力之外,还需要履行完既定的义务。而既定义务是以契约方式确定的,契约下的既定义务的履行,确保了风险探索能稳定进行。
契约理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理论,科斯开辟了先河,后有诸多经济学家补充完善或另辟蹊径阐述,其核心思想是“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”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合约和劳动合约。
无论是资本合约还是劳动合约,在企业长期经营的前提下,尊重契约,无疑会降低交易费用,对外部市场而言,可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,这同样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方式。
作为一个企业掌舵人,必须明白,对外,契约精神是企业的名片,宁可牺牲短期的利益,也不可放弃本应的操守;对内,契约精神是企业韧性、坚实、稳定的根基,不可或缺。
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