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待续>
发散性思维的特点:
1.流畅性,体现在量上的特点。指的是短时间内,迅速做出众多反应的能力,追求更多的答案。
2.变通性,也就是灵活性。从不同方向、不同类别等做出反应的能力。
3.独特性。
发散性思维的训练:
1.确定不同方向的思考。
2.每个方向尽可能多的答案。
3.找出与众不同的答案。
—— 核心内容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冯林教授《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思维》课程
常见的思维定势:
1. 习惯式思维定势
2.经验式思维定势
3.从众式思维定势
4.循规蹈矩式思维定势
5.权威式思维定势
6.太极式思维定势
7.局限性思维定势
8.直线式思维定势
9.偏执型思维定势
10.书本式思维定势
突破思维定势的途径:转换思维视角。
人的思维活动不仅有方向,有次序,还有起点,在起点上就有切入角度,也就是思维视角。
<1>改变万事顺着想的思路。
A. 可以变顺着想成倒着想。
B. 从事物的对立面去想。
C. 改变思考者的位置。
<2>转换问题获得新视角
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,把管理问题转化为财务问题。。。。等等
A.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。如曹冲称象。
B.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,如混凝土诞生的故事。
C.把不能办到的事情转化为可以办到的事。
D.把直接转化为间接的:a:以退为进;b:迂回前进;c,先做铺垫创造条件。
—— 核心内容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冯林教授《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思维》课程
A. 我们对外界认识和判断的依据,来自已经被普遍已经被证实的为真的知识,和个体经验或主观感受。
B. 我们的思考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。
其中,理性思维是依据已有知识作为基础,对外界事物或行为判断和思考的过程。而非理性是建立在主观感受和情绪为基础的思考过程。
理性思考更容易达成共识,而非理性则不容易达成共识,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主观感受和情绪是千差万别的。
C. 批判,是指将现有知识和现实状况进对照,用现实来衡量现有知识,这是一个分析——考察——判断的过程,是对知识是否落后于现实的衡量动作。
批判性思维,是自觉地理解、分析、判断、运用和改变现有知识的思维习惯。
一切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是挑剔,而是有选择地吸取他人的思想智慧或成果,以便“为我所用”。
D.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任务:推理。人类推理的方式有两种: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。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,也就是演绎推理的结论百分之百是真。而归纳推理是建立在第一性原则基础上,是或然性推理,真的程度不是百分之百,或者说归纳推理是概率,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概率。
E.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内核,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:
1.引用一个或一些真实的命题,借助推理的形式。
2.论证方式的识别,是否被隐藏了大前提或小前提。
….
注,部分内容来自浙江大学王彦君教授《批判性思维》课程,南京林业大学李广博老师《批判性思维》课程;陕西师范大学赵颖教授《逻辑思维与写作》课程。
第一性原理的本质是演绎性思维,是一个自确定的原起点,是整个逻辑推理的基石。
运用第一性原理的基本步骤:
A. 打破原理论基础,重新归零,重设原点,建立新的起点。
B. 拆分解构,找到改变的突破点。
C. 重构,设定新的规则,建立新的模式。
著名的一万小时原则,出自于Anders Ericsson《Peak: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》一书,中文翻译为《刻意练习:从新手到大师》。该书核心观点认为,所谓天才或专家级的水平,都是可以通过不断刻意练习达到的,而这个“不断”的时间大约是1000万小时。
刻意练习,是达到专家级水平的关键因素,刻意练习包含以下几个要点:
1. 刻意练习是不断在“舒适区”之外确切地说在学习区进行。也就是,进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,是不断挑战个人能力水平或极限的,是难度逐渐提高的过程。这个过程是可能是痛苦的,但是是不断进步的。
2.分阶段大量的重复训练并且精神高度集中。
3.有持续的反馈效果、纠错机制。
这意味着,我们要想自己达到某个行业专家级的水平,就需要走出舒适区,在特定知识技能上,不断挑战自己,加以大量练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