穷养和富养都不会人格健全,请用脑养

By heiry on 2021-01-06 [ in 生活, 随写 ]

昨天,又看到一个亲戚,在转发“穷养儿子富养女”之类的文章,真是忍不住,说了几句。

这种下三滥的论调,不知道毒害了多少人,也不知道还要毒害多少家庭。

人的成长,能不断融入周遭,是一个不断具有同理心的过程:你累过,你才能体会到别人的不容易;你痛过,你才能体会到别人的痛楚;你尴尬过,就会避免让别人因你而受同样的境遇;你被欺骗过,你才知道有种可贵的品质叫做真诚。人是社会性动物,只能在融入群体中获得知识、力量和成就,也就是在和人交往中,得到机会、成长和回报。单打独斗从原始社会到今天,都是注定要被淘汰的。

能融入群体或社会,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具有同理心。我们能与一个人成为朋友,一定是他在某些方面或多方面比别人理解我们;我们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,必定是能充分理解他人对美的感知;我们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,能有号召力,一定是比别人更深入了解团队成员深度需求。

同理心,也是我们今天热衷于说的“情商”的重要部分,同理心哪里来?只有从经历、历练中来。

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,所有的同理心,都是通过经历得到的。

鲁西西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,这是一个洞察力很强的女生,分析问题总是很深入,说她冰雪聪明一点不为过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,却曾有让人大跌眼镜的一面。她写过一篇文章叫做《男人真实的一面是什么样的呢?》,这样说她的一段经历:

“有一次,我和一个男人一起走。我在超市买了很多东西,很沉,他都替我拎了。他走到楼下,放下袋子,使劲甩着手,道:好累啊! 我闻言大吃一惊:你拎东西也会觉得累吗?他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,说:当然会啊。

啊,请不要笑我白痴,我真的是活到这把年纪,才知道原来男人拎东西也会累。这是因为我父亲这样的男人,带给了我一种错觉。我从小到大没听过他抱怨过累或苦,无论他工作多辛苦,也无论他拎多么重的东西。这使我产生了一种错觉,以为男人都是力大无穷的。

记忆中的父亲也从来不吃好吃的,总是把零食、水果等各种美味的东西让给我们,使我以为男人都不喜欢好吃的。”

—— 《愿你不为世界所累,活得更像自己》,鲁西西,四川人民出版社,2019.05版

聪明如她,尚不能体会父亲或其他男人的累、苦心,对美食的喜爱,更不用说一般智商的人了。同理心根本不是智商的结果,不是你聪明就感悟到的,而是由经历铸就的。

CGTN主持人刘欣,没错,就是那个大张旗鼓要和美国Fox电视台主播Trish Regan隔空论战,最后变成互致问候的刘欣,在“辩论”事件后的两个多月,2019年7月17日,发微博控诉下飞机时“用力取下行李箱”,但身边“一圈看上去健康的正常男士,没有一个抬头,没有一个伸手”,并表示“没有爱心的人是丑陋的,不管多有钱”。她大概已经习惯了,全世界都以她为中心的感觉,甚至连一声求助的话,都不屑于向周围的男人发出。

那些所谓的“富养”教育,什么都来得太容易,什么都觉得理所应当,从小就不知道他人的辛苦,不知道生活中的累和无奈,不知道别人的难处,什么场合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,是最容易缺乏同理心的失败教育。

这样所谓“富养”的女儿,在家,学校、工作、婚姻中,都会是一种灾难:

——家里母亲生病了,还在抱怨妈妈为什么不给自己做好吃的;

——学校图书馆,又是脱鞋又是吃零食,丝毫不理会他人的感受;

——工作中,是受不了委屈的,动辄撂挑子不干了,绝不考虑会有什么后果。

——老公晚上十一点下班回家,她还在埋怨为什么不早点回来给她做饭;

没有人喜欢和自私的人交往、合作、谈恋爱、结婚走一生,缺乏同理心,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不自知的自私。

“穷养”教育,又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:物质上的过度匮乏,让心智未成熟的人产生深深的自卑,在小心翼翼、观言察色中长大,失去了一个人堂堂正正的自信本色,更是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:一辈子不知道穿衣打扮,总是觉得吃一顿好的就是罪恶,不是过度的在乎他人的感受就是过度的冷漠,永远和人斤斤计较。。。

教育的本质是使得人格健全,人格健全从来不是简单“穷养”、“富养”能给的,无论男女,最重要的是在家庭能力范围内,给他们提供更多历练的机会:既要有痛的经历,也要有乐的经历,让他们在生活中,能感受酸甜苦辣,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既不要过于自我又不能失去自我,具有方方面面的同理心。

下次要记住:

——有时父母也要挑最好的肉吃,让小孩去啃骨头,不要再有那种“妈妈喜欢吃鱼头”的辛酸故事;

——常让小孩去做做重活脏活累活,让他们知道父母的不容易,不要再出现那种“我以为爸爸不会累”的悲伤故事;

——给小孩买玩具,不要挑贵的,而是要多样化,让他们知道各种原来乐趣有很多种。

——既要有抠门的原则,又要有大气的潇洒。

——不要垫着脚尖、拼了老命送去“贵族学校”,与其争走独木桥,不妨多趟几道小河、多爬几座山。

——不要总是强调,生活的辛苦都是因养育子女带来的,让孩子有天生的负罪感,一辈子背着沉重的枷锁。孩子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来到这个世界,人生下来本是要追求幸福,不是奔着报恩受苦来的。

——不管生在什么样的家庭,人生总有缺憾,总有买不到买不起的,不是穷养富养能解决的,接受缺憾,自信成长、堂堂正正做人最重要。

。。。

父母的爱尽管是无私的,但每个人的一生,父母都只能陪着走过一小段路。在生命中的每个阶段,都有来来往往的人,我们只有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,具有广泛的同理心,才能很好地在每个阶段与人共舞,走的更稳、走的更远,收获更多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Divine discontent

By heiry on 2021-01-03 [ in 生活, 随写 ]

Divine Discontent

>> 阅读全文  >>

信仰怀疑,坚持多维输入,不受人惑

By heiry on 2021-01-02 [ in 生活, 见闻, 随写 ]

若干年前,去五台山,一路上看到那些的朝圣者,从数百甚至数千公里赶来,三步一小拜五步一大拜,膝盖磨破甚至出血了,磕头磕得脑袋上都有显眼的印记,虔诚得让人觉得恐怖。

后来去了川藏线,更是刷新了眼界:被烈日晒得全身发黑甚至晕厥的,用鞋子当手套跪拜鞋子都磨见底的,饿的嗷嗷叫的幼儿,嘴唇干裂吐词不清的老妪。。。他们的共同点是,叩拜姿势紧贴地面,手尽力向前伸,唯恐显得不虔诚。

无论多少人称之为信仰,美化为勇气,咏作坚持,对不起,我看到的只有愚昧、愚蠢和贪惰,想到的只有宗教的罪恶。

邪恶的宗教和独裁政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灌输单一的教化,打着信仰的旗号,来消灭人的自我意识。它们强调不容置疑的信条,排斥人的自主思考,把其它思想都视为异类,扼杀人的一切思维能动性和辨识力。它们的本质,都是把人变成利益集团的工具。

康德之所以是研究哲学绕不过的存在,是他开创性地指出,人之所以值得尊重,并不在于我们拥有自身,而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。理性赋予了人类以特殊的尊严,标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。所以,人应作为目的本身加以对待,而不是手段或工具。

没有了自我意识的人,本质上就是工具,用康德的哲学观点来说,和动物没什么区别。那些被宗教和独裁政治驯化的信徒,就是一群一呼百应的工具罢了。人一旦丧失自我意识,成为工具,盲目性、极端性和残忍性就表现得淋漓尽致,而这些就是宗教和独裁政治最喜欢的特质。

宗教的力量如此强大,促使我去探究其中的原因。读很多宗教史的书,看了各种神话人物的演变研究的文献,略读了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方面的大量资料。

人之所以容易被宗教禁锢,一方面由于对自己能力的无力感,另一方面,由于人性本身不劳而获的自私和贪婪。

面对环境的无力感时,人就容易相信命运、相信牛鬼神蛇、相信超自然。不用说古代科技不发达,人容易被向愚昧低头,就说在现在,很多人,经过多次创业失败、经过几次情感挫折、经过身边人接二连三的背叛,都很容易怀疑人生,开始相信命运,低头认命。于是很多定义你人生的言论,很多制造焦虑的歪理学说,很多人为营造伟光正的伪论慢慢成为人生信条,不再愿意找方法寻出路,不再相信行动可以改变处境,开始任由命运的摆布,开始以修行之类的行为自我麻痹,甚至开始求神拜佛。

好逸恶劳是人性一个幽深的阴暗面,自私贪婪是相伴之的特性。多数宗教都设定了天堂、地狱的模式,利用人的自私,教化他们奉献一切当下的情感、物质、劳动来表虔诚,以期获得未来一劳永逸的天堂。极端的政治也往往用着一样的手段,马翁的共产主义,圈来了无数好逸恶劳的底层人,通过信息封锁,外加不断灌输洗脑,让他们为所谓的社会(共产)主义放弃生命、财产、自由甚至亲情人伦,用宗教的驯化手法不容置疑地叫他们相信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“物质极大丰富,按需分配”的社会,在未来某个时刻就可以实现。借鉴邪恶宗教和政治的经验,所有圈利和诈骗,几乎都无例外运用人性这个弱点来达到目的,例如金融诈骗,传销等。

能做到保持理性、不失自我,一方面,要保持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。另一方面,坚持多维输入,拒绝一切单一的思维教化。

波克定理告诉我们,只有通过质疑和争辩,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。没有一种学说,是绝对正确的;没有一种理论,亘古适用。经得起争辩和怀疑的,才是值得采用的理论。那种,一怀疑就被视为异类,一质疑就被视为洪水猛兽的,就是邪恶。没有一个人,是值得仰视的,只让你无限颂扬和崇拜,而不容怀疑和批评的,就是变相的宗教。

单一的意识教化,本质上就是迷信和精神洗脑。任何事物或思想,只有对比,才知道好坏;只有竞争,才知道优劣;只有思维的交锋,才会开启人的智慧。保持多维输入,才使人变得理性。

早在九十多年前,胡适就告诉了我们“不受人惑”的方法:

1.保持怀疑,不信任一切没有证据的东西。

2.把一切学说思想都看做待定的假说,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,处处顾及到思想的后果。

正是胡适,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,除了在国内,还从日本、法国、英国和美国多方搜集资料,写了几十万字的关于道教、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文章,他“几乎把一部禅宗史改写”。读了他的论著,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这位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、接受现代科学思维训练、学贯中西的学者,并没有像其他海龟那样,先入为主地否认传统和宗教,而是充分研究后得到结论:

1.道教中的所谓圣书的《道藏》,便是一大套从头到尾,认真作假的伪书。道教中所谓的经一一那也是《道藏》中的主要成分,大部都是模仿佛经来故意伪作的,其中充满了惊人的迷信。极少学术价值。

2.我把整个佛教东传的时代,看成中国的‘印度化时代’。我认为这实在是‘中国文化发展上的’大不幸也!这也是我研究禅宗佛教的立场。我个人虽然了解也曾做过若干贡献。但对我一直所坚持的立场却不稍动摇:那就是禅宗佛教里百分之九十,甚或百分之九十五,都是一团胡说、造伪、诈骗、矫饰和装腔作势。我必须承认我对佛家思想的宗教和哲学两方面皆没有好感。事实上我对整个的印度思想——从远古时代,直到后来的大乘佛教,都缺少尊崇之心。我一直认为佛教在全中国自东汉到北宋千年的传播,对中国的国民生活是有害无益,而且为害至深且巨。—— 《胡适文集》,欧阳哲生编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8。

李敖在《播种者胡适》里这样说:“四十年来,能够‘一以贯之’地相信他所相信的,宣传他所相信的,而在四十年间,没有迷茫、没有转变、没有‘最后见解’的人,除了胡适以外,简直找不到第二个。在这一点上,我们不能不肯定他的稳健与睿智。。。”

“在人生大节上,胡适有他自己的新“儒行篇”,他自始至今不信权威、不信教条、不信圣人之言、不信“旧道德的死尸”、不信两千年前空洞的旧经典能解决二十世纪复杂的新问题。在这生化转变的大世界里,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,胡适始终在变化的环境里维持他的人格、观点和气焰。。。”

诚然李敖也不是什么好鸟,但他这些话说的还是很中肯的。

这就是,始终能保持理性、客观且独立的胡适,一直秉持着他“不受人惑”的方法论。

保持怀疑,保持批判,保持多维输入,信仰科学的方法论,做一个“不受人惑”的人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动机的异化:热爱不自觉滑向消遣

By heiry on 2021-01-01 [ in 生活, 随写 ]

人前行最大的动力是内心的渴望,是你努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
这个停留在意志状态的动力,是成功很重要的一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我们所有渴望的结果,都是通过行动来达成,行动决定了一个人的与众不同,决定了一个人的竞争力,决定了一个人的强弱。

如果我们的内心渴望,没有导向行动去产生成果和产品,就很可能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。习惯性用热爱作为借口,去行一种消遣而已。

一个人的竞争力,其实并不在于知识或智慧的多寡,而在于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能力。能否将知识转化为有效的产品,只有通过行动的不断尝试、不断竞争、不断接受反馈和迭代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有边界的惩戒,还教育者应有的职业尊严

By heiry on 2020-12-29 [ in 生活, 随写 ]

今天,看到“教育部发布《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(试行)》“的新闻,不由得想起我的一次经历。

2019年5月,江西上饶五小案发生后,迅速登上了知乎热榜,高热度下的该问题,每分都在增加了成千上万条回答。稳排在前几位的一条回答,是一个现任中学老师写的。

这个老师的处事方式,是典型的打太极拳式:谁都有错,谁都不得罪,最后什么问题都不解决,完全一个和稀泥式的老好人模样。这么烂的回答,居然被高赞到前几位,我看后真是很气愤:正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老师和教育管理庸材,才屡屡发生这样的悲剧!于是,忍不住写了一条很长的评论,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个老师,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念。

其中,最核心的就是:

1.教育的管理部门,必须给予老师明确的独立性和职业尊严。现在,老师不敢管、不敢处罚学生,一方面被家长的责难吓怕了,另一方面被舆论戳怕了,这样的奇葩情况,背后是老师独立性和职业尊严被剥夺——说白了就是,老师变成教课机器,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能做,这怎么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?我们必须明确:老师有权管且必须管,家长不能干涉学校教育,老师的职业尊严必须得到尊重。

2.教育,尤其是中小学教育,惩戒是必不可少的。无论中西方教育,形式上有所不同,但本质上,都是矫正学生的无敬畏之心。而矫正的过程,仅仅有正向的鼓励和赞赏是不行的,还必须有负向的批评和惩戒。

3.惩戒必须是透明有边界的。“透明”意味着,惩戒的过程可追溯;“有边界”意味着,惩戒的方式和程度是明确、有限制的。惩戒的目的是教育引导,是前正导向,不是发泄和伤害。从制度上,必须确保有惩戒,但惩戒是有度的。

4.把惩戒权交还老师。

5.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,落实上述几点。

原文很长,举了很多例子和引用了一些理论。可惜原文没有单独保存,直接在手机上打的文字,这个问题后来被知乎删掉,评论也跟着不见了。

上饶事件的悲剧,背后很大原因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不作为,不处罚、不疏通引导,一昧地和稀泥回避矛盾,导致家长失去理智。其实,更大的责任在于教育部,中小学老师不敢管学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,也没见其有所作为,他们才是制度缺失的罪魁祸首!

这个评论很快就被点到了顶部,可这个老师回复实在让人失望,一看就完全形式主义,嘴上道歉承认不足,内心和行为不会有真的改变,和日本人道歉有得一拼:看上去很诚恳,行为上一切照旧。

之后,也就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。

没想到的是,几个月后,无意中看到一条新闻:某市教育厅发布中小学惩戒制度试行办法,与我的理念几乎完全重合,一些用词和我提出的一模一样,有两行文字和我写的一字不差!巧合乎?我还是相信,多多少少受到了我那条评论的影响。尽管他们没有联系过我,也无所谓了,能对教育公共事业,有这么一点点有效的建言,也很欣慰了。

今天看到发布这个全国性的试行条例,教育部这些尸位素餐的人,总算做了点事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看过更大的世界

By heiry on 2020-12-27 [ in 生活, 随写 ]

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老了,不在于看他的年纪,而是看他是否已经变得固执:听不进不一样的意见、看不惯不一样的行事风格、难以接受新事物、拒绝尝试新方法、活在一个自我正确的世界里。。。

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,走入这种固执的状态:习惯性先否定别人的看法,到哪都只吃那一种风味的饭菜,只和有相同观点的人往来、只看同一类的书。。。在不断的自我强化中,变得越来越固执。

固执通常都和刻薄相伴而行,本质上,都是因为遇事只有一种解决办法,思维里只有一种是非观,没有新信息的输入、没有新思维和技能的迭代。

人强大的过程,就是有更多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。还是孩子的时候,你想去一个地方,只能让妈妈牵着手去,稍长大一点了,你就可以自己跑着去了,再大一点,你还可以骑车去。。。面对同一个问题,你有多种解决办法的时候,你自然会降低对周围人、事物的依赖和要求,变得不那么执着和刻薄。

人不仅是行为的动物,还是理性的动物。我们首先受到理念的驱动,才有与之对应的行为。价值观、是非观、道德观等理念,先行决定了我们是否采取行为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。理念的多样化,同样表现在行为上的多样化,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。

当我们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技能,融合了更多不同的思想、思维或理念,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多样化,人就会变得更强大,也就意味着对外界辅助的依赖度降低,自然不会那么刻薄和固执。

八九十年代,看到街上有染头发、穿喇叭裤的青年男女,有大妈直接拿剪刀去把人家头发、裤子剪掉。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的过激行为,那种单一的审美和道德观念,早已被多样化的审美和包容、法制的理念取代。

以前大学校园里,情侣卿卿我我,总有些教授、媒体大呼伤风化俗,现在早已习以为常,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有了更多元化、更开放的恋爱观。

一个既有管理理论,又有经验实践,还懂营销和技术的人,他遇到事情的处理能力更强,通常比技能单一的管理者要宽厚平和,

一个有交叉文化背景的人,理解不同文化、不同宗教、不同环境的思维差异,往往就不会太过激。

看过更大的世界,是一个人走向强大而柔性、理智而宽容的重要途径。

以前看过一篇文章,说越是封闭的环境,越有偏激的爱情,选择性太小,视野和心境也就很窄,从未遇见过更温柔、更有趣、更阳光的人,也从未看到过不一样的人生,抓住了一个人,就是生活的全部,偏执狂也就产生了。

其实,任何关系都一样,在一个小圈子里,就会有很深的执念。

我们总是不自觉地,走入封闭自我的圈子,不管走到哪里,都是在和朋友圈里的那些人比,生活的希望还是于在这个小圈子里出类拔萃。科技进步了,能走的地方也多了,但本质上也还是活在那个封闭的环境,很多心结并不能像想象中那样,可以对过去轻松说Byebye。

去看更大的世界,不断打破固有的圈子,经历更多的人和事,有了更多能力输入、有了更多理念的碰撞、有了更大的视野,进入更高层次的参照系,这些就迎刃而解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自信的本质:成功是成功之母

By heiry on 2020-12-22 [ in 生活, 随写 ]

以前从知乎摘抄的一段话,现在翻开看,仍然觉得说的很好。。。

失败带给你经验的同时,也带来了挫败感,失败不是成功之母,成功才是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
© 2009-2024 MOSANG.NET DESIGNED BY HEI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