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ivine discontent

By heiry on 2021-01-03 [ in 生活, 随写 ]

Divine Discontent

>> 阅读全文  >>

信仰怀疑,坚持多维输入,不受人惑

By heiry on 2021-01-02 [ in 生活, 见闻, 随写 ]

若干年前,去五台山,一路上看到那些的朝圣者,从数百甚至数千公里赶来,三步一小拜五步一大拜,膝盖磨破甚至出血了,磕头磕得脑袋上都有显眼的印记,虔诚得让人觉得恐怖。

后来去了川藏线,更是刷新了眼界:被烈日晒得全身发黑甚至晕厥的,用鞋子当手套跪拜鞋子都磨见底的,饿的嗷嗷叫的幼儿,嘴唇干裂吐词不清的老妪。。。他们的共同点是,叩拜姿势紧贴地面,手尽力向前伸,唯恐显得不虔诚。

无论多少人称之为信仰,美化为勇气,咏作坚持,对不起,我看到的只有愚昧、愚蠢和贪惰,想到的只有宗教的罪恶。

邪恶的宗教和独裁政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灌输单一的教化,打着信仰的旗号,来消灭人的自我意识。它们强调不容置疑的信条,排斥人的自主思考,把其它思想都视为异类,扼杀人的一切思维能动性和辨识力。它们的本质,都是把人变成利益集团的工具。

康德之所以是研究哲学绕不过的存在,是他开创性地指出,人之所以值得尊重,并不在于我们拥有自身,而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。理性赋予了人类以特殊的尊严,标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。所以,人应作为目的本身加以对待,而不是手段或工具。

没有了自我意识的人,本质上就是工具,用康德的哲学观点来说,和动物没什么区别。那些被宗教和独裁政治驯化的信徒,就是一群一呼百应的工具罢了。人一旦丧失自我意识,成为工具,盲目性、极端性和残忍性就表现得淋漓尽致,而这些就是宗教和独裁政治最喜欢的特质。

宗教的力量如此强大,促使我去探究其中的原因。读很多宗教史的书,看了各种神话人物的演变研究的文献,略读了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方面的大量资料。

人之所以容易被宗教禁锢,一方面由于对自己能力的无力感,另一方面,由于人性本身不劳而获的自私和贪婪。

面对环境的无力感时,人就容易相信命运、相信牛鬼神蛇、相信超自然。不用说古代科技不发达,人容易被向愚昧低头,就说在现在,很多人,经过多次创业失败、经过几次情感挫折、经过身边人接二连三的背叛,都很容易怀疑人生,开始相信命运,低头认命。于是很多定义你人生的言论,很多制造焦虑的歪理学说,很多人为营造伟光正的伪论慢慢成为人生信条,不再愿意找方法寻出路,不再相信行动可以改变处境,开始任由命运的摆布,开始以修行之类的行为自我麻痹,甚至开始求神拜佛。

好逸恶劳是人性一个幽深的阴暗面,自私贪婪是相伴之的特性。多数宗教都设定了天堂、地狱的模式,利用人的自私,教化他们奉献一切当下的情感、物质、劳动来表虔诚,以期获得未来一劳永逸的天堂。极端的政治也往往用着一样的手段,马翁的共产主义,圈来了无数好逸恶劳的底层人,通过信息封锁,外加不断灌输洗脑,让他们为所谓的社会(共产)主义放弃生命、财产、自由甚至亲情人伦,用宗教的驯化手法不容置疑地叫他们相信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“物质极大丰富,按需分配”的社会,在未来某个时刻就可以实现。借鉴邪恶宗教和政治的经验,所有圈利和诈骗,几乎都无例外运用人性这个弱点来达到目的,例如金融诈骗,传销等。

能做到保持理性、不失自我,一方面,要保持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。另一方面,坚持多维输入,拒绝一切单一的思维教化。

波克定理告诉我们,只有通过质疑和争辩,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。没有一种学说,是绝对正确的;没有一种理论,亘古适用。经得起争辩和怀疑的,才是值得采用的理论。那种,一怀疑就被视为异类,一质疑就被视为洪水猛兽的,就是邪恶。没有一个人,是值得仰视的,只让你无限颂扬和崇拜,而不容怀疑和批评的,就是变相的宗教。

单一的意识教化,本质上就是迷信和精神洗脑。任何事物或思想,只有对比,才知道好坏;只有竞争,才知道优劣;只有思维的交锋,才会开启人的智慧。保持多维输入,才使人变得理性。

早在九十多年前,胡适就告诉了我们“不受人惑”的方法:

1.保持怀疑,不信任一切没有证据的东西。

2.把一切学说思想都看做待定的假说,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,处处顾及到思想的后果。

正是胡适,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,除了在国内,还从日本、法国、英国和美国多方搜集资料,写了几十万字的关于道教、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文章,他“几乎把一部禅宗史改写”。读了他的论著,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这位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、接受现代科学思维训练、学贯中西的学者,并没有像其他海龟那样,先入为主地否认传统和宗教,而是充分研究后得到结论:

1.道教中的所谓圣书的《道藏》,便是一大套从头到尾,认真作假的伪书。道教中所谓的经一一那也是《道藏》中的主要成分,大部都是模仿佛经来故意伪作的,其中充满了惊人的迷信。极少学术价值。

2.我把整个佛教东传的时代,看成中国的‘印度化时代’。我认为这实在是‘中国文化发展上的’大不幸也!这也是我研究禅宗佛教的立场。我个人虽然了解也曾做过若干贡献。但对我一直所坚持的立场却不稍动摇:那就是禅宗佛教里百分之九十,甚或百分之九十五,都是一团胡说、造伪、诈骗、矫饰和装腔作势。我必须承认我对佛家思想的宗教和哲学两方面皆没有好感。事实上我对整个的印度思想——从远古时代,直到后来的大乘佛教,都缺少尊崇之心。我一直认为佛教在全中国自东汉到北宋千年的传播,对中国的国民生活是有害无益,而且为害至深且巨。—— 《胡适文集》,欧阳哲生编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8。

李敖在《播种者胡适》里这样说:“四十年来,能够‘一以贯之’地相信他所相信的,宣传他所相信的,而在四十年间,没有迷茫、没有转变、没有‘最后见解’的人,除了胡适以外,简直找不到第二个。在这一点上,我们不能不肯定他的稳健与睿智。。。”

“在人生大节上,胡适有他自己的新“儒行篇”,他自始至今不信权威、不信教条、不信圣人之言、不信“旧道德的死尸”、不信两千年前空洞的旧经典能解决二十世纪复杂的新问题。在这生化转变的大世界里,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,胡适始终在变化的环境里维持他的人格、观点和气焰。。。”

诚然李敖也不是什么好鸟,但他这些话说的还是很中肯的。

这就是,始终能保持理性、客观且独立的胡适,一直秉持着他“不受人惑”的方法论。

保持怀疑,保持批判,保持多维输入,信仰科学的方法论,做一个“不受人惑”的人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动机的异化:热爱不自觉滑向消遣

By heiry on 2021-01-01 [ in 生活, 随写 ]

人前行最大的动力是内心的渴望,是你努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
这个停留在意志状态的动力,是成功很重要的一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我们所有渴望的结果,都是通过行动来达成,行动决定了一个人的与众不同,决定了一个人的竞争力,决定了一个人的强弱。

如果我们的内心渴望,没有导向行动去产生成果和产品,就很可能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。习惯性用热爱作为借口,去行一种消遣而已。

一个人的竞争力,其实并不在于知识或智慧的多寡,而在于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能力。能否将知识转化为有效的产品,只有通过行动的不断尝试、不断竞争、不断接受反馈和迭代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后果承受力的敏感因子,明晰目标最重要

By heiry on 2020-12-31 [ in 管理, 管理思维 ]

什么样的客户最难合作?

——那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。这种客户往往会让你出一个方案,然后怎么改都觉得差点意思,当经过无数次修改接近完成时,突然告诉你,他有一个新想法,原因是看到了别人的案例,觉得很不错。新的方案修修改改终于接近完工时,他反而又觉得第一个也还行,要不二者融合一下?乙方已经奔溃倒地。。。

什么样的领导最让下属痛恨?

——那种朝令夕改的。这种领导没有明确的目标,一切推倒重来是家常便饭,把下属的劳动和付出完全不当回事,这种人往往最遭人鄙视和痛恨,下属往往嘴上不说,心里已经骂过千百遍。

不久前,看到俞敏洪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演讲视频,说他在公司常被掀桌子,原话是这样的:

“我在新东方用的都是有个性的人,他们可以跟我掀桌子,因为他们知道掀完桌子没有任何后果,他们也知道俞敏洪根本不敢反掀过来,他们掀完桌子之后我只有在那里傻看着他,第二天可能还会给他加一点奖金。

谁不喜欢拍马屁的人?但如果我用的都是天天拍我马屁的人,新东方还怎么干?没有人提出不同建议怎么办?你不是一个圣人,不可能所有都对。

我做过判断,在新东方我做的决策40%是对的,60%是错的;现在在新东方80%的决策是对的,20%是错的,增加的40%就是这些人拍桌子拍出来的。当初,王强、徐小平拍桌子,现在新东方拍桌子的人比我小20、30岁,他们照样敢拍,所以勇气是被鼓励出来的。”

暂且不说俞有没有夸张的成分,试问,这样的气度几个人能有?你问问自己,能容忍下属或股东掀你办公桌吗?

其实,我倒不觉得这与气度有任何关系,俞敏洪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,是因为他很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当一个人很确切知道自己的目标时,就能容忍别人容忍不了的东西。俞敏洪知道自己的弱点,用这些强势的人,能弥补他的缺陷,他自然就能容忍用人带来的副作用。

古有勾践如此,远有曹操如此,近有蒋公如此,今有俞敏洪如此,其实我们任何人都能如此。

一个人有强烈的目标感时,他对痛苦的感知度是比其他人要低很多的。一个人有强烈健身的欲望,他每天四五点起床跑步举铁,刮风下雨不停歇,一点也不感到痛苦;一个人求贤若渴时,人才稀奇古怪的个性他都能忍受;一个人有强烈的赚钱欲望时,面子尊严什么的都靠边站。

相反,一个人没有这些目标,断然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,一般人对这些行为带来的痛苦是高敏感的。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,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。

据我的观察,健身教练是最没有职业成就感的群体之一。为什么?这源于健身本身核心需要的是内驱力,也就是坚定的目标或欲望。一个人没有强烈的健身欲望,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加入,教练的作用几乎为零,训练还是饮食,是很难做到位的,几乎不可能练成功。相反,一个人有强烈的健身动力,教练的作用也很微弱:本人会很积极主动学习、训练和控制饮食,只需要简单的指导,剩下的几乎全靠本人。这两种情况,其实教练的作用都极有限,况且遇到后者的概率很小,所以自然很难有成就感。当然这里指的是,市场化的大众健身,非职业竞技。

我们都知道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,然而仅仅有这样的思维还远不够,目标必须聚焦化才更有可操作性。

如何做一个不让人讨厌的甲方?其实很简单,目标的明晰和聚焦化,做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。比如,我们想装修房子,我先确定我要的是北欧简约风格,最核心的需求是空间利用率要高,剩下的可以让设计师提供建议和自由发挥。这样既很清晰地传达需求,又让专业人士有很大的建议和自由发挥空间。大目标下,再做小目标聚焦化:卫生间最关注的是通风和光线,客厅。。。。永远不要做这种人:我要大气些的,你先做一个方案和效果图给我看看;看完欧式的觉得日式的也不错,日式的设计到一半看到朋友家中式的也很漂亮,隔天又动心于网上看到的美式,永远都是别人的最好,最终弄得不三不四。

如何做一个不让下属讨厌的领导?其实也不难,让下属知道明确而聚焦的目标。要求一个市场经理,一定时期内,核心目标是提高占有率,利润可以保持现有水平甚至牺牲30%,他会发挥自己的长处,竭尽全力为这个目标努力。你不能在一定时期内,既要求提高市场占有率,又要求高利润,还要求高质量售后。不仅他无所适从,你自己也很难做过程控制。我们需要在计划制定过程中,细分和量化目标,使得在一定阶段只为一两个核心目标努力,使得能集中精力和财力去实现。

管理上“人人有责”,其实最后人人都不负责,也难以追责。只有聚焦于特定人有责,他才会真正负责。这个道理本质上是一样的。

清晰的目标,用在授权上有着很明显的效果。

不懂授权的人,往往一股脑把工作抛出去,既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,也让接手的下属无所适从,最后工作做得一塌糊涂。我始终认为,有效授权是分阶段进行的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标控制。比如,如何将一个普通的UI设计师授权为一个设计主管?

授权的一个最基本前提是,这部分工作能保证以当前的质量延续下去。那我就不妨这样操作:

第一阶段目标,核心考察“功能实现+结构合理性”。这两项的标准明晰化,只要达到标准,作品就算通过。这时就需要忍受配色不行、不够细腻等等一切毛病。当这个阶段的目标实现后,评价标准以制度形式固定。

第二阶段目标,核心考察“可识别性+情感传达”,在第一阶段要求基础上,只要达到这个标准,其它一切瑕疵都可以接受。当这个阶段的目标实现后,评价标准以制度形式固定。

第三阶段目标,….

经过三五个阶段的训练,设计质量就基本能稳定下来,同时这个流程也清晰明了,整体工作授权出去,下属能轻而易举接应并保证质量延续。正式授权时,只需提出公司的核心几点要求,给足创新空间,他就能把工作做得很好。

授权过程是有痛苦成本的,但是在目标明晰下,这会变得轻量化。

将军赶路,不追野兔;将军利剑,不斩苍蝇;

不要忘了我们的目的地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有边界的惩戒,还教育者应有的职业尊严

By heiry on 2020-12-29 [ in 生活, 随写 ]

今天,看到“教育部发布《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(试行)》“的新闻,不由得想起我的一次经历。

2019年5月,江西上饶五小案发生后,迅速登上了知乎热榜,高热度下的该问题,每分都在增加了成千上万条回答。稳排在前几位的一条回答,是一个现任中学老师写的。

这个老师的处事方式,是典型的打太极拳式:谁都有错,谁都不得罪,最后什么问题都不解决,完全一个和稀泥式的老好人模样。这么烂的回答,居然被高赞到前几位,我看后真是很气愤:正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老师和教育管理庸材,才屡屡发生这样的悲剧!于是,忍不住写了一条很长的评论,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个老师,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念。

其中,最核心的就是:

1.教育的管理部门,必须给予老师明确的独立性和职业尊严。现在,老师不敢管、不敢处罚学生,一方面被家长的责难吓怕了,另一方面被舆论戳怕了,这样的奇葩情况,背后是老师独立性和职业尊严被剥夺——说白了就是,老师变成教课机器,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能做,这怎么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?我们必须明确:老师有权管且必须管,家长不能干涉学校教育,老师的职业尊严必须得到尊重。

2.教育,尤其是中小学教育,惩戒是必不可少的。无论中西方教育,形式上有所不同,但本质上,都是矫正学生的无敬畏之心。而矫正的过程,仅仅有正向的鼓励和赞赏是不行的,还必须有负向的批评和惩戒。

3.惩戒必须是透明有边界的。“透明”意味着,惩戒的过程可追溯;“有边界”意味着,惩戒的方式和程度是明确、有限制的。惩戒的目的是教育引导,是前正导向,不是发泄和伤害。从制度上,必须确保有惩戒,但惩戒是有度的。

4.把惩戒权交还老师。

5.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,落实上述几点。

原文很长,举了很多例子和引用了一些理论。可惜原文没有单独保存,直接在手机上打的文字,这个问题后来被知乎删掉,评论也跟着不见了。

上饶事件的悲剧,背后很大原因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不作为,不处罚、不疏通引导,一昧地和稀泥回避矛盾,导致家长失去理智。其实,更大的责任在于教育部,中小学老师不敢管学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,也没见其有所作为,他们才是制度缺失的罪魁祸首!

这个评论很快就被点到了顶部,可这个老师回复实在让人失望,一看就完全形式主义,嘴上道歉承认不足,内心和行为不会有真的改变,和日本人道歉有得一拼:看上去很诚恳,行为上一切照旧。

之后,也就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。

没想到的是,几个月后,无意中看到一条新闻:某市教育厅发布中小学惩戒制度试行办法,与我的理念几乎完全重合,一些用词和我提出的一模一样,有两行文字和我写的一字不差!巧合乎?我还是相信,多多少少受到了我那条评论的影响。尽管他们没有联系过我,也无所谓了,能对教育公共事业,有这么一点点有效的建言,也很欣慰了。

今天看到发布这个全国性的试行条例,教育部这些尸位素餐的人,总算做了点事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看过更大的世界

By heiry on 2020-12-27 [ in 生活, 随写 ]

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老了,不在于看他的年纪,而是看他是否已经变得固执:听不进不一样的意见、看不惯不一样的行事风格、难以接受新事物、拒绝尝试新方法、活在一个自我正确的世界里。。。

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,走入这种固执的状态:习惯性先否定别人的看法,到哪都只吃那一种风味的饭菜,只和有相同观点的人往来、只看同一类的书。。。在不断的自我强化中,变得越来越固执。

固执通常都和刻薄相伴而行,本质上,都是因为遇事只有一种解决办法,思维里只有一种是非观,没有新信息的输入、没有新思维和技能的迭代。

人强大的过程,就是有更多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。还是孩子的时候,你想去一个地方,只能让妈妈牵着手去,稍长大一点了,你就可以自己跑着去了,再大一点,你还可以骑车去。。。面对同一个问题,你有多种解决办法的时候,你自然会降低对周围人、事物的依赖和要求,变得不那么执着和刻薄。

人不仅是行为的动物,还是理性的动物。我们首先受到理念的驱动,才有与之对应的行为。价值观、是非观、道德观等理念,先行决定了我们是否采取行为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。理念的多样化,同样表现在行为上的多样化,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。

当我们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技能,融合了更多不同的思想、思维或理念,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多样化,人就会变得更强大,也就意味着对外界辅助的依赖度降低,自然不会那么刻薄和固执。

八九十年代,看到街上有染头发、穿喇叭裤的青年男女,有大妈直接拿剪刀去把人家头发、裤子剪掉。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的过激行为,那种单一的审美和道德观念,早已被多样化的审美和包容、法制的理念取代。

以前大学校园里,情侣卿卿我我,总有些教授、媒体大呼伤风化俗,现在早已习以为常,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有了更多元化、更开放的恋爱观。

一个既有管理理论,又有经验实践,还懂营销和技术的人,他遇到事情的处理能力更强,通常比技能单一的管理者要宽厚平和,

一个有交叉文化背景的人,理解不同文化、不同宗教、不同环境的思维差异,往往就不会太过激。

看过更大的世界,是一个人走向强大而柔性、理智而宽容的重要途径。

以前看过一篇文章,说越是封闭的环境,越有偏激的爱情,选择性太小,视野和心境也就很窄,从未遇见过更温柔、更有趣、更阳光的人,也从未看到过不一样的人生,抓住了一个人,就是生活的全部,偏执狂也就产生了。

其实,任何关系都一样,在一个小圈子里,就会有很深的执念。

我们总是不自觉地,走入封闭自我的圈子,不管走到哪里,都是在和朋友圈里的那些人比,生活的希望还是于在这个小圈子里出类拔萃。科技进步了,能走的地方也多了,但本质上也还是活在那个封闭的环境,很多心结并不能像想象中那样,可以对过去轻松说Byebye。

去看更大的世界,不断打破固有的圈子,经历更多的人和事,有了更多能力输入、有了更多理念的碰撞、有了更大的视野,进入更高层次的参照系,这些就迎刃而解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自信的本质:成功是成功之母

By heiry on 2020-12-22 [ in 生活, 随写 ]

以前从知乎摘抄的一段话,现在翻开看,仍然觉得说的很好。。。

失败带给你经验的同时,也带来了挫败感,失败不是成功之母,成功才是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
© 2009-2024 MOSANG.NET DESIGNED BY HEI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