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前行最大的动力是内心的渴望,是你努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这个停留在意志状态的动力,是成功很重要的一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我们所有渴望的结果,都是通过行动来达成,行动决定了一个人的与众不同,决定了一个人的竞争力,决定了一个人的强弱。
如果我们的内心渴望,没有导向行动去产生成果和产品,就很可能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。习惯性用热爱作为借口,去行一种消遣而已。
一个人的竞争力,其实并不在于知识或智慧的多寡,而在于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能力。能否将知识转化为有效的产品,只有通过行动的不断尝试、不断竞争、不断接受反馈和迭代。
今天,看到“教育部发布《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(试行)》“的新闻,不由得想起我的一次经历。
2019年5月,江西上饶五小案发生后,迅速登上了知乎热榜,高热度下的该问题,每分都在增加了成千上万条回答。稳排在前几位的一条回答,是一个现任中学老师写的。
这个老师的处事方式,是典型的打太极拳式:谁都有错,谁都不得罪,最后什么问题都不解决,完全一个和稀泥式的老好人模样。这么烂的回答,居然被高赞到前几位,我看后真是很气愤:正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老师和教育管理庸材,才屡屡发生这样的悲剧!于是,忍不住写了一条很长的评论,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个老师,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念。
其中,最核心的就是:
1.教育的管理部门,必须给予老师明确的独立性和职业尊严。现在,老师不敢管、不敢处罚学生,一方面被家长的责难吓怕了,另一方面被舆论戳怕了,这样的奇葩情况,背后是老师独立性和职业尊严被剥夺——说白了就是,老师变成教课机器,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能做,这怎么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?我们必须明确:老师有权管且必须管,家长不能干涉学校教育,老师的职业尊严必须得到尊重。
2.教育,尤其是中小学教育,惩戒是必不可少的。无论中西方教育,形式上有所不同,但本质上,都是矫正学生的无敬畏之心。而矫正的过程,仅仅有正向的鼓励和赞赏是不行的,还必须有负向的批评和惩戒。
3.惩戒必须是透明有边界的。“透明”意味着,惩戒的过程可追溯;“有边界”意味着,惩戒的方式和程度是明确、有限制的。惩戒的目的是教育引导,是前正导向,不是发泄和伤害。从制度上,必须确保有惩戒,但惩戒是有度的。
4.把惩戒权交还老师。
5.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,落实上述几点。
原文很长,举了很多例子和引用了一些理论。可惜原文没有单独保存,直接在手机上打的文字,这个问题后来被知乎删掉,评论也跟着不见了。
上饶事件的悲剧,背后很大原因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不作为,不处罚、不疏通引导,一昧地和稀泥回避矛盾,导致家长失去理智。其实,更大的责任在于教育部,中小学老师不敢管学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,也没见其有所作为,他们才是制度缺失的罪魁祸首!
这个评论很快就被点到了顶部,可这个老师回复实在让人失望,一看就完全形式主义,嘴上道歉承认不足,内心和行为不会有真的改变,和日本人道歉有得一拼:看上去很诚恳,行为上一切照旧。
之后,也就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。
没想到的是,几个月后,无意中看到一条新闻:某市教育厅发布中小学惩戒制度试行办法,与我的理念几乎完全重合,一些用词和我提出的一模一样,有两行文字和我写的一字不差!巧合乎?我还是相信,多多少少受到了我那条评论的影响。尽管他们没有联系过我,也无所谓了,能对教育公共事业,有这么一点点有效的建言,也很欣慰了。
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,走入这种固执的状态:习惯性先否定别人的看法,到哪都只吃那一种风味的饭菜,只和有相同观点的人往来、只看同一类的书。。。在不断的自我强化中,变得越来越固执。
固执通常都和刻薄相伴而行,本质上,都是因为遇事只有一种解决办法,思维里只有一种是非观,没有新信息的输入、没有新思维和技能的迭代。
人强大的过程,就是有更多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。还是孩子的时候,你想去一个地方,只能让妈妈牵着手去,稍长大一点了,你就可以自己跑着去了,再大一点,你还可以骑车去。。。面对同一个问题,你有多种解决办法的时候,你自然会降低对周围人、事物的依赖和要求,变得不那么执着和刻薄。
人不仅是行为的动物,还是理性的动物。我们首先受到理念的驱动,才有与之对应的行为。价值观、是非观、道德观等理念,先行决定了我们是否采取行为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。理念的多样化,同样表现在行为上的多样化,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。
当我们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技能,融合了更多不同的思想、思维或理念,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多样化,人就会变得更强大,也就意味着对外界辅助的依赖度降低,自然不会那么刻薄和固执。
八九十年代,看到街上有染头发、穿喇叭裤的青年男女,有大妈直接拿剪刀去把人家头发、裤子剪掉。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的过激行为,那种单一的审美和道德观念,早已被多样化的审美和包容、法制的理念取代。
以前大学校园里,情侣卿卿我我,总有些教授、媒体大呼伤风化俗,现在早已习以为常,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有了更多元化、更开放的恋爱观。
一个既有管理理论,又有经验实践,还懂营销和技术的人,他遇到事情的处理能力更强,通常比技能单一的管理者要宽厚平和,
一个有交叉文化背景的人,理解不同文化、不同宗教、不同环境的思维差异,往往就不会太过激。
看过更大的世界,是一个人走向强大而柔性、理智而宽容的重要途径。
以前看过一篇文章,说越是封闭的环境,越有偏激的爱情,选择性太小,视野和心境也就很窄,从未遇见过更温柔、更有趣、更阳光的人,也从未看到过不一样的人生,抓住了一个人,就是生活的全部,偏执狂也就产生了。
其实,任何关系都一样,在一个小圈子里,就会有很深的执念。
我们总是不自觉地,走入封闭自我的圈子,不管走到哪里,都是在和朋友圈里的那些人比,生活的希望还是于在这个小圈子里出类拔萃。科技进步了,能走的地方也多了,但本质上也还是活在那个封闭的环境,很多心结并不能像想象中那样,可以对过去轻松说Byebye。
以前从知乎摘抄的一段话,现在翻开看,仍然觉得说的很好。。。
失败带给你经验的同时,也带来了挫败感,失败不是成功之母,成功才是。
曾经的一个做前端的下属,长得小巧灵气,总是被人误认为是南方姑娘,实际却是地道的西北人。她是个细心努力的人,专业知识很扎实,知识面也广,懂编程也能做UI,做事总是透出一股拼杀劲。因为她的到来,改变了我们很多人那种“女人编程能力不行”的固有偏见,在我眼中,她比这个行业大部分的男人优秀太多了。
一次我们一起去杭州出差,因为临近春节,自然谈到过年是否回家的话题。她说,她已经七年没回家过年了,我有点惊讶问原因,她轻描淡写地说,不想回,省点钱。看她不想多说,我也没多问。一周后,当我们处理完事情,返京时,在高铁站,已经挤满了返乡过年的男女老少,春节气氛越来越浓了,也许是触景生情,她有点感触,主动谈起了不想回家的原因。
她老家是某市郊农村,家里就她和姐姐两个孩子,父亲在她四岁多时候,因为车祸腿瘸了。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地方,没有男孩的家庭,总有莫名来自周围的敌意和欺负,从邻里纠纷到上学路上被人拦,从村里摊派到征地强拆,从屋顶被人丢石子到地里东西总被破坏,她对她出生的这个地方,留下的回忆就是充满恶意的排挤和欺凌。后来她来到北京上大学,毕业工作后再也没有回去过,一是不想,二是节约钱。她决心要在北京买房安家,把父母带出那个地方,为此她兼了不少工作。
我才想起,这个总是带饭上班的女孩,她总是显得不是那么合群:不太修边幅,不像办公室其他女人那样每天快递不断,从不参加部门的各种聚会,公司郊游也一次不落地请假。她深刻让我知道,一个庸庸碌碌的领导,是一种罪恶。
提到家乡,我们总是充满赞美和怀念,然而,对她来说,家乡却是不愿回去的地方。
并不是所有的家乡都值得爱。
2018年7月,洛阳男子常仁尧,已经初中毕业20年的他,在去钓鱼的路上,暴打偶遇的初中时班主任张清林,并把视频发到网上,引发轩然大波。据媒体报道,他称“当年因为家里穷,没钱也没权势。上学时候不仅受学生欺负,还受老师的欺负,践踏我的尊严”。后来在审讯时表示,“我当时并没有失去理智,因为十几岁在学校上课的时候,老师欺软怕硬,任意践踏我的尊严,多次把我踩在脚底下,连踹了十几脚,还有几次踹我的头。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,几十年了,我都忘不了”。
关注了一个在德国留学女生的自媒体,已有十多万粉丝的她,显然是很受大家欢迎的。她大学德语毕业,在驻华德企工作几年,后又留学德国。分享的在德国留学生活的视频质量颇高,是个独立开朗且很有思想的人。鉴于有些网友质疑她是个富二代,为此她专门花了几期讲她了成长经历,其中有一期讲她上学时候受欺凌的故事,当时这个在安徽乡下出生长大的女孩,到城里上学,受到排挤欺负。时隔这么多年,尽管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的姑娘,但回忆起这些,她依然有恨意,对学校没有好感。在回复网友的评论写到,要是再见到曾经欺负她的同学,“见一次打一次”,她永远不会原谅他们。
提及母校,多数人经常流露出一丝眷恋,然而对他们来说,母校却是刺痛他们记忆的伤心地。
并不是所有的母校都值得爱。
以前看一个海外纪录片,讲述了一个在美华人,当年翻过铁丝网从深圳逃往香港,然后辗转到美国的经历。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,平静地讲述文革那段时间,全家人的悲惨遭遇细节,布满皱纹的脸上已经看不出喜怒哀乐。我以为他像很多老人那样,已经放下了过去所有。没想到的是,视频末,当记者问他,是否还想回国看看时,他突然激动起来,抬起略微颤抖的手,嘴角也有些抽搐,口气坚决地说,“永远不想回去,也不希望子孙们回去”。
首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高行健,旅居法国几十年,多次接受采访都说,“我到法国一开始做的都是恶梦,但后来再怎麼作梦,梦的也都和中国无任何干係”,“因為过去是不愉快的”,“对中国早就没有任何的乡愁”,并宣布永远不会再回中国。
谈及国家,从小在单一思维洗脑下的我们,总是备感神圣,但是对他们来说,国家却是永远不想回去的梦魇之地。
并不是国家就值得爱。
没有一样东西俱来就崇高的,家乡不是,母校不是,国家也不是,任何事物都不是。
一个地方,值得爱和追忆,是因为它带给了我们安全、尊严、成长、温暖和爱,不是它本身就应该。
于是乎,这些同学甚至被冠以“考试机器”、“高智商低情商”、“读书读呆了”、“教育弃婴”等等众多名号。
当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完全以钱为标准时,他们确实活得很失败。
很多人买不起房或正在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,被孩子教育的高额成本、高压的职业环境折磨得早已没有了斗志,而所有这些,归根还是因为两个字——“没钱”引发的。
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,这十几年的在学校时间里,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,最重要的无非就是成绩。然而,从走出学校的那一刻,评价指标突然就变成了钱。更为致命的是,我们的教育历来都是耻于谈钱的,最要命的莫过于“有钱不一定买得到幸福”“金钱不是万能的”之类正确的滥调,毒害了无数人。
在学校教育的终点,评价指标的突变,犹如将一个正在泡温泉的人,突然拎起来扔到满是封冰的珠峰下,不仅是冰火两重天的重重一击,还告诉你前面还有高达几千米的冰山要登。。。 (更多…)
一直认为,那些宣扬人性阴暗的言说,都是夸大了人性的恶,把人与人之间的防范当做智慧,把市井小聪明当成人生大道,根本没有任何可取之处。
然而,经过很多人、经过很多事之后,发现自己错了。
人的自私,通常延伸至很大,可以大到没有边界,常常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不合理距离。
很大很大比例的人,都是如此。
在这个逐渐认知的过程中,我在反思,我是否也一样?
或许是,我才学会下意识尽量、尽量努力让自己的这个半径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,在一个有教养的人应有的范围内。
我渐渐悟出,原来不能企图去改变他人的原理是出自这里。先建立规则,按照规则去追求最好结果,才是与人相处的最好方式。
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的教育中,都是讲树德、奉献…,到我们步入社会后才渐渐发现这些东西是行不通的,相反,一些普世价值却成了和谐关键词,从未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成为我们思想的主流。于是,我们人人都讲道德,人人都讲为他,实际上由于人的自私的无限,我们慢慢厌弃这种活着的方式,又没有秉持的正见,于是我们逐渐心口不一,变得虚伪、更自私。
建立规则,树立契约精神,不奢求不强求规则之外的收益,是人走向成熟、是人际走向平衡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