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徐志摩到侯兴宇,未曾停止过的多面表演

By heiry on 2021-01-30 [ in 生活, 随写 ]

看过最压抑的一本书,就是《小脚与西服》,胜过余华的《活着》。作者张邦梅,是张幼仪亲弟弟张嘉铸的孙女,也就是张幼仪的亲侄孙女,这本书是她根据张幼仪口述写成的,应该说,关于中国近代著名的“第一婚案”,这是事实还原度最高的一本书。

与历史里描绘的诗人不一样,另一个面孔的徐志摩,陌生又瘆寒:

1.1920年,张幼仪独自一人前往英国投靠徐志摩,和徐志摩在沙士顿居住期间怀孕了,书里张幼仪回忆是这样的:

有天下午,我乘郭君出门时跟他说了大概。

徐志摩听了立刻说:“把孩子打掉。”

我这辈子绝没料到我会得到这种反应。就我所知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,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(有了外遇,或者家人快要饿死、喂不饱另一张嘴),才会冒险打胎。

于是我说:“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。”

徐志摩冷冰冰地答道:“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,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”,说完没耐心地别过脸去

“可是我要去哪里打胎?”我问。

他摇摇头说:“你会找到地方的,这种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饭。” ……

——(《小脚与西服》时代出版 2011年9月第1版 P115)

这段火车事故的比方,是流传最广的,也是最没有人性的一句话。我们对一个陌生人尚不能冷酷如此,况枕边人乎?

2.徐志摩把怀孕的张幼仪抛弃在沙士顿,消失不见。孤独无援的张幼仪,只好写信求救于其在巴黎求学的二哥张君劢。后来和七弟从巴黎辗转到柏林,独自一个人医院里生下孩子,她是这样回忆这段经历的:

我怀胎的最后一个多月,是和七弟一起在柏林度过的。1922年2月24日,我生下第二个儿子。生产的时候,没人在我身边。虽然我希望我母亲会像她迎接阿欢那样待在医院,可是病房里就我孤零零一个人。七弟连看都没来看我,因为他认为产房的房间不是男人去的地方。

我在整个生产过程以及生产完毕之后,一句话都没说,帮我接生的德国医生用法文对我说,我是他见过最勇敢的病人。…我怀孕自始至终,一直没有徐志摩的消息,但是当我把儿子留在医院,拖着臃肿、胀痛、虚弱的身子回家以后,终于得到徐志摩的音讯。家里摆着一个有他笔迹的信封,看起来好像有人亲自送来,而不是邮局寄来的。七弟说那封信是吴经熊投到公寓的….于是,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,把信展开。信里是徐志摩那一手流畅、漂亮的字迹,诉说着无爱婚姻的不可忍。我的丈夫要和我离婚。他在信上说:

“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,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!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!彼此前途无限,彼此有改造社会之心,其先自作榜样,勇决智断,彼此尊重人格,自由离婚,止绝痛苦,始兆幸福,皆在此矣”

信中只字未提孩子,未提他在沙士顿撇下我的事,也未提我们父母希望我们团聚的事。我觉得徐志摩这番话说给我听的成分,少过说给大众或史学家听的成分,他说我们“前途无限”、“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”是什么意思?我什么时候表现过这些潜力了?….——(《小脚与西服》时代出版 2011年9月第1版 P140)

抛下独自在异国的怀孕发妻,在其无一人照顾情况下,刚生产一个多星期就送来离婚信,而且在信里没有半句抛妻弃子的解释,却说出这一番“改造社会”之惊天动地、冠冕堂皇的话,徐志摩实属是人间极品无疑。

(更多…)

>> 阅读全文  >>

穷养和富养都不会人格健全,请用脑养

By heiry on 2021-01-06 [ in 生活, 随写 ]

昨天,又看到一个亲戚,在转发“穷养儿子富养女”之类的文章,真是忍不住,说了几句。

这种下三滥的论调,不知道毒害了多少人,也不知道还要毒害多少家庭。

人的成长,能不断融入周遭,是一个不断具有同理心的过程:你累过,你才能体会到别人的不容易;你痛过,你才能体会到别人的痛楚;你尴尬过,就会避免让别人因你而受同样的境遇;你被欺骗过,你才知道有种可贵的品质叫做真诚。人是社会性动物,只能在融入群体中获得知识、力量和成就,也就是在和人交往中,得到机会、成长和回报。单打独斗从原始社会到今天,都是注定要被淘汰的。

能融入群体或社会,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具有同理心。我们能与一个人成为朋友,一定是他在某些方面或多方面比别人理解我们;我们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,必定是能充分理解他人对美的感知;我们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,能有号召力,一定是比别人更深入了解团队成员深度需求。

同理心,也是我们今天热衷于说的“情商”的重要部分,同理心哪里来?只有从经历、历练中来。

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,所有的同理心,都是通过经历得到的。

鲁西西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,这是一个洞察力很强的女生,分析问题总是很深入,说她冰雪聪明一点不为过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,却曾有让人大跌眼镜的一面。她写过一篇文章叫做《男人真实的一面是什么样的呢?》,这样说她的一段经历:

“有一次,我和一个男人一起走。我在超市买了很多东西,很沉,他都替我拎了。他走到楼下,放下袋子,使劲甩着手,道:好累啊! 我闻言大吃一惊:你拎东西也会觉得累吗?他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,说:当然会啊。

啊,请不要笑我白痴,我真的是活到这把年纪,才知道原来男人拎东西也会累。这是因为我父亲这样的男人,带给了我一种错觉。我从小到大没听过他抱怨过累或苦,无论他工作多辛苦,也无论他拎多么重的东西。这使我产生了一种错觉,以为男人都是力大无穷的。

记忆中的父亲也从来不吃好吃的,总是把零食、水果等各种美味的东西让给我们,使我以为男人都不喜欢好吃的。”

—— 《愿你不为世界所累,活得更像自己》,鲁西西,四川人民出版社,2019.05版

聪明如她,尚不能体会父亲或其他男人的累、苦心,对美食的喜爱,更不用说一般智商的人了。同理心根本不是智商的结果,不是你聪明就感悟到的,而是由经历铸就的。

CGTN主持人刘欣,没错,就是那个大张旗鼓要和美国Fox电视台主播Trish Regan隔空论战,最后变成互致问候的刘欣,在“辩论”事件后的两个多月,2019年7月17日,发微博控诉下飞机时“用力取下行李箱”,但身边“一圈看上去健康的正常男士,没有一个抬头,没有一个伸手”,并表示“没有爱心的人是丑陋的,不管多有钱”。她大概已经习惯了,全世界都以她为中心的感觉,甚至连一声求助的话,都不屑于向周围的男人发出。

那些所谓的“富养”教育,什么都来得太容易,什么都觉得理所应当,从小就不知道他人的辛苦,不知道生活中的累和无奈,不知道别人的难处,什么场合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,是最容易缺乏同理心的失败教育。

这样所谓“富养”的女儿,在家,学校、工作、婚姻中,都会是一种灾难:

——家里母亲生病了,还在抱怨妈妈为什么不给自己做好吃的;

——学校图书馆,又是脱鞋又是吃零食,丝毫不理会他人的感受;

——工作中,是受不了委屈的,动辄撂挑子不干了,绝不考虑会有什么后果。

——老公晚上十一点下班回家,她还在埋怨为什么不早点回来给她做饭;

没有人喜欢和自私的人交往、合作、谈恋爱、结婚走一生,缺乏同理心,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不自知的自私。

“穷养”教育,又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:物质上的过度匮乏,让心智未成熟的人产生深深的自卑,在小心翼翼、观言察色中长大,失去了一个人堂堂正正的自信本色,更是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:一辈子不知道穿衣打扮,总是觉得吃一顿好的就是罪恶,不是过度的在乎他人的感受就是过度的冷漠,永远和人斤斤计较。。。

教育的本质是使得人格健全,人格健全从来不是简单“穷养”、“富养”能给的,无论男女,最重要的是在家庭能力范围内,给他们提供更多历练的机会:既要有痛的经历,也要有乐的经历,让他们在生活中,能感受酸甜苦辣,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既不要过于自我又不能失去自我,具有方方面面的同理心。

下次要记住:

——有时父母也要挑最好的肉吃,让小孩去啃骨头,不要再有那种“妈妈喜欢吃鱼头”的辛酸故事;

——常让小孩去做做重活脏活累活,让他们知道父母的不容易,不要再出现那种“我以为爸爸不会累”的悲伤故事;

——给小孩买玩具,不要挑贵的,而是要多样化,让他们知道各种原来乐趣有很多种。

——既要有抠门的原则,又要有大气的潇洒。

——不要垫着脚尖、拼了老命送去“贵族学校”,与其争走独木桥,不妨多趟几道小河、多爬几座山。

——不要总是强调,生活的辛苦都是因养育子女带来的,让孩子有天生的负罪感,一辈子背着沉重的枷锁。孩子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来到这个世界,人生下来本是要追求幸福,不是奔着报恩受苦来的。

——不管生在什么样的家庭,人生总有缺憾,总有买不到买不起的,不是穷养富养能解决的,接受缺憾,自信成长、堂堂正正做人最重要。

。。。

父母的爱尽管是无私的,但每个人的一生,父母都只能陪着走过一小段路。在生命中的每个阶段,都有来来往往的人,我们只有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,具有广泛的同理心,才能很好地在每个阶段与人共舞,走的更稳、走的更远,收获更多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知道和做到之间:不自知的眼界与蠕行

By heiry on 2021-01-04 [ in 管理, 管理思维 ]

2020年2月,方正集团被北京一中院裁定进行破产重组,这个曾资产超3600亿、中国校企之最的公司神话破灭。北大号称拥有中国最顶级的商学院和众多超级智囊,培养了无数商业精英,却独把自己最得意的企业玩破产了。

2018年10月26日,北京海淀法院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信息:一家名为“华清缘”的餐厅,股东提起破产自诉,进入破产清算程序。这家位于清华东门附近的餐厅,是由清华大学总裁班的34位学员,每位出资20万元投资成立的,注册资本共680万元,法人代表鲁长胜是清华总裁班合作发展促进会的会长。餐厅经营三年多,持续亏损,2018年华清缘已负债300余万元,企业帐户资金仅存五千多元,此外还有100余名会员的充值卡费未退。

想到和做到之间:不自知的眼界与蠕行

尽管,事后清华大学极力撇清与自己的关系,但是,不容否认的是,总裁班的主要师资来自清华,来自鼎鼎大名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。一群号称顶级商业精英的人,有钱有知识有人脉,接受过专业商业运作训练,却不能经营好一家餐厅。

其实,没有必要去指责MBA、EMBA、经管学院、商学院的不好,也没有必要去否认管理知识的实用性。管理营销知识永远都会有用,只是有用性、实用性需要建立在,融合了自己资源能力情况之上。

罗翔前不久在与许知远对话中说,最痛苦的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。你思考过深刻的东西,你说过深刻的东西,你感动过深刻的东西,你为你自己所说的感动了,你就真的觉得自己做到了,很大时候这是一种自欺。

罗老师说的真好,这个问题上道理是一样的。无论是方正还是华清缘,都是在知道和做到的鸿沟之间,俨然有一种知识威权的自我膨胀、不自知的眼界傲慢阻隔着,却忘记了自己只是在蠕行,无法把二者有效衔接起来。

我们常常陷入一种,莫名的自大中:读了MBA,就以为能做好管理;坐上了高管位置,就以为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强;偶然做了一次成功的小老板,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;明白了很多道理,就能过好这一生。。。

说到和做到,想到和做到之间,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,跨越这条鸿沟,不仅需要知识、意志和敬畏,更需要不断的行动,不断的警醒反思,不断的探索改进。知识只是智慧的可能,只是在某个解决问题的时刻,灵光闪现,点亮了一下你的思维而已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Divine discontent

By heiry on 2021-01-03 [ in 生活, 随写 ]

Divine Discontent

>> 阅读全文  >>

信仰怀疑,坚持多维输入,不受人惑

By heiry on 2021-01-02 [ in 生活, 见闻, 随写 ]

若干年前,去五台山,一路上看到那些的朝圣者,从数百甚至数千公里赶来,三步一小拜五步一大拜,膝盖磨破甚至出血了,磕头磕得脑袋上都有显眼的印记,虔诚得让人觉得恐怖。

后来去了川藏线,更是刷新了眼界:被烈日晒得全身发黑甚至晕厥的,用鞋子当手套跪拜鞋子都磨见底的,饿的嗷嗷叫的幼儿,嘴唇干裂吐词不清的老妪。。。他们的共同点是,叩拜姿势紧贴地面,手尽力向前伸,唯恐显得不虔诚。

无论多少人称之为信仰,美化为勇气,咏作坚持,对不起,我看到的只有愚昧、愚蠢和贪惰,想到的只有宗教的罪恶。

邪恶的宗教和独裁政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灌输单一的教化,打着信仰的旗号,来消灭人的自我意识。它们强调不容置疑的信条,排斥人的自主思考,把其它思想都视为异类,扼杀人的一切思维能动性和辨识力。它们的本质,都是把人变成利益集团的工具。

康德之所以是研究哲学绕不过的存在,是他开创性地指出,人之所以值得尊重,并不在于我们拥有自身,而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。理性赋予了人类以特殊的尊严,标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。所以,人应作为目的本身加以对待,而不是手段或工具。

没有了自我意识的人,本质上就是工具,用康德的哲学观点来说,和动物没什么区别。那些被宗教和独裁政治驯化的信徒,就是一群一呼百应的工具罢了。人一旦丧失自我意识,成为工具,盲目性、极端性和残忍性就表现得淋漓尽致,而这些就是宗教和独裁政治最喜欢的特质。

宗教的力量如此强大,促使我去探究其中的原因。读很多宗教史的书,看了各种神话人物的演变研究的文献,略读了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方面的大量资料。

人之所以容易被宗教禁锢,一方面由于对自己能力的无力感,另一方面,由于人性本身不劳而获的自私和贪婪。

面对环境的无力感时,人就容易相信命运、相信牛鬼神蛇、相信超自然。不用说古代科技不发达,人容易被向愚昧低头,就说在现在,很多人,经过多次创业失败、经过几次情感挫折、经过身边人接二连三的背叛,都很容易怀疑人生,开始相信命运,低头认命。于是很多定义你人生的言论,很多制造焦虑的歪理学说,很多人为营造伟光正的伪论慢慢成为人生信条,不再愿意找方法寻出路,不再相信行动可以改变处境,开始任由命运的摆布,开始以修行之类的行为自我麻痹,甚至开始求神拜佛。

好逸恶劳是人性一个幽深的阴暗面,自私贪婪是相伴之的特性。多数宗教都设定了天堂、地狱的模式,利用人的自私,教化他们奉献一切当下的情感、物质、劳动来表虔诚,以期获得未来一劳永逸的天堂。极端的政治也往往用着一样的手段,马翁的共产主义,圈来了无数好逸恶劳的底层人,通过信息封锁,外加不断灌输洗脑,让他们为所谓的社会(共产)主义放弃生命、财产、自由甚至亲情人伦,用宗教的驯化手法不容置疑地叫他们相信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“物质极大丰富,按需分配”的社会,在未来某个时刻就可以实现。借鉴邪恶宗教和政治的经验,所有圈利和诈骗,几乎都无例外运用人性这个弱点来达到目的,例如金融诈骗,传销等。

能做到保持理性、不失自我,一方面,要保持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。另一方面,坚持多维输入,拒绝一切单一的思维教化。

波克定理告诉我们,只有通过质疑和争辩,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。没有一种学说,是绝对正确的;没有一种理论,亘古适用。经得起争辩和怀疑的,才是值得采用的理论。那种,一怀疑就被视为异类,一质疑就被视为洪水猛兽的,就是邪恶。没有一个人,是值得仰视的,只让你无限颂扬和崇拜,而不容怀疑和批评的,就是变相的宗教。

单一的意识教化,本质上就是迷信和精神洗脑。任何事物或思想,只有对比,才知道好坏;只有竞争,才知道优劣;只有思维的交锋,才会开启人的智慧。保持多维输入,才使人变得理性。

早在九十多年前,胡适就告诉了我们“不受人惑”的方法:

1.保持怀疑,不信任一切没有证据的东西。

2.把一切学说思想都看做待定的假说,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,处处顾及到思想的后果。

正是胡适,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,除了在国内,还从日本、法国、英国和美国多方搜集资料,写了几十万字的关于道教、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文章,他“几乎把一部禅宗史改写”。读了他的论著,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这位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、接受现代科学思维训练、学贯中西的学者,并没有像其他海龟那样,先入为主地否认传统和宗教,而是充分研究后得到结论:

1.道教中的所谓圣书的《道藏》,便是一大套从头到尾,认真作假的伪书。道教中所谓的经一一那也是《道藏》中的主要成分,大部都是模仿佛经来故意伪作的,其中充满了惊人的迷信。极少学术价值。

2.我把整个佛教东传的时代,看成中国的‘印度化时代’。我认为这实在是‘中国文化发展上的’大不幸也!这也是我研究禅宗佛教的立场。我个人虽然了解也曾做过若干贡献。但对我一直所坚持的立场却不稍动摇:那就是禅宗佛教里百分之九十,甚或百分之九十五,都是一团胡说、造伪、诈骗、矫饰和装腔作势。我必须承认我对佛家思想的宗教和哲学两方面皆没有好感。事实上我对整个的印度思想——从远古时代,直到后来的大乘佛教,都缺少尊崇之心。我一直认为佛教在全中国自东汉到北宋千年的传播,对中国的国民生活是有害无益,而且为害至深且巨。—— 《胡适文集》,欧阳哲生编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8。

李敖在《播种者胡适》里这样说:“四十年来,能够‘一以贯之’地相信他所相信的,宣传他所相信的,而在四十年间,没有迷茫、没有转变、没有‘最后见解’的人,除了胡适以外,简直找不到第二个。在这一点上,我们不能不肯定他的稳健与睿智。。。”

“在人生大节上,胡适有他自己的新“儒行篇”,他自始至今不信权威、不信教条、不信圣人之言、不信“旧道德的死尸”、不信两千年前空洞的旧经典能解决二十世纪复杂的新问题。在这生化转变的大世界里,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,胡适始终在变化的环境里维持他的人格、观点和气焰。。。”

诚然李敖也不是什么好鸟,但他这些话说的还是很中肯的。

这就是,始终能保持理性、客观且独立的胡适,一直秉持着他“不受人惑”的方法论。

保持怀疑,保持批判,保持多维输入,信仰科学的方法论,做一个“不受人惑”的人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动机的异化:热爱不自觉滑向消遣

By heiry on 2021-01-01 [ in 生活, 随写 ]

人前行最大的动力是内心的渴望,是你努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
这个停留在意志状态的动力,是成功很重要的一部分,但不是全部。我们所有渴望的结果,都是通过行动来达成,行动决定了一个人的与众不同,决定了一个人的竞争力,决定了一个人的强弱。

如果我们的内心渴望,没有导向行动去产生成果和产品,就很可能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。习惯性用热爱作为借口,去行一种消遣而已。

一个人的竞争力,其实并不在于知识或智慧的多寡,而在于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能力。能否将知识转化为有效的产品,只有通过行动的不断尝试、不断竞争、不断接受反馈和迭代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后果承受力的敏感因子,明晰目标最重要

By heiry on 2020-12-31 [ in 管理, 管理思维 ]

什么样的客户最难合作?

——那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。这种客户往往会让你出一个方案,然后怎么改都觉得差点意思,当经过无数次修改接近完成时,突然告诉你,他有一个新想法,原因是看到了别人的案例,觉得很不错。新的方案修修改改终于接近完工时,他反而又觉得第一个也还行,要不二者融合一下?乙方已经奔溃倒地。。。

什么样的领导最让下属痛恨?

——那种朝令夕改的。这种领导没有明确的目标,一切推倒重来是家常便饭,把下属的劳动和付出完全不当回事,这种人往往最遭人鄙视和痛恨,下属往往嘴上不说,心里已经骂过千百遍。

不久前,看到俞敏洪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演讲视频,说他在公司常被掀桌子,原话是这样的:

“我在新东方用的都是有个性的人,他们可以跟我掀桌子,因为他们知道掀完桌子没有任何后果,他们也知道俞敏洪根本不敢反掀过来,他们掀完桌子之后我只有在那里傻看着他,第二天可能还会给他加一点奖金。

谁不喜欢拍马屁的人?但如果我用的都是天天拍我马屁的人,新东方还怎么干?没有人提出不同建议怎么办?你不是一个圣人,不可能所有都对。

我做过判断,在新东方我做的决策40%是对的,60%是错的;现在在新东方80%的决策是对的,20%是错的,增加的40%就是这些人拍桌子拍出来的。当初,王强、徐小平拍桌子,现在新东方拍桌子的人比我小20、30岁,他们照样敢拍,所以勇气是被鼓励出来的。”

暂且不说俞有没有夸张的成分,试问,这样的气度几个人能有?你问问自己,能容忍下属或股东掀你办公桌吗?

其实,我倒不觉得这与气度有任何关系,俞敏洪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,是因为他很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当一个人很确切知道自己的目标时,就能容忍别人容忍不了的东西。俞敏洪知道自己的弱点,用这些强势的人,能弥补他的缺陷,他自然就能容忍用人带来的副作用。

古有勾践如此,远有曹操如此,近有蒋公如此,今有俞敏洪如此,其实我们任何人都能如此。

一个人有强烈的目标感时,他对痛苦的感知度是比其他人要低很多的。一个人有强烈健身的欲望,他每天四五点起床跑步举铁,刮风下雨不停歇,一点也不感到痛苦;一个人求贤若渴时,人才稀奇古怪的个性他都能忍受;一个人有强烈的赚钱欲望时,面子尊严什么的都靠边站。

相反,一个人没有这些目标,断然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,一般人对这些行为带来的痛苦是高敏感的。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,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。

据我的观察,健身教练是最没有职业成就感的群体之一。为什么?这源于健身本身核心需要的是内驱力,也就是坚定的目标或欲望。一个人没有强烈的健身欲望,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加入,教练的作用几乎为零,训练还是饮食,是很难做到位的,几乎不可能练成功。相反,一个人有强烈的健身动力,教练的作用也很微弱:本人会很积极主动学习、训练和控制饮食,只需要简单的指导,剩下的几乎全靠本人。这两种情况,其实教练的作用都极有限,况且遇到后者的概率很小,所以自然很难有成就感。当然这里指的是,市场化的大众健身,非职业竞技。

我们都知道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,然而仅仅有这样的思维还远不够,目标必须聚焦化才更有可操作性。

如何做一个不让人讨厌的甲方?其实很简单,目标的明晰和聚焦化,做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。比如,我们想装修房子,我先确定我要的是北欧简约风格,最核心的需求是空间利用率要高,剩下的可以让设计师提供建议和自由发挥。这样既很清晰地传达需求,又让专业人士有很大的建议和自由发挥空间。大目标下,再做小目标聚焦化:卫生间最关注的是通风和光线,客厅。。。。永远不要做这种人:我要大气些的,你先做一个方案和效果图给我看看;看完欧式的觉得日式的也不错,日式的设计到一半看到朋友家中式的也很漂亮,隔天又动心于网上看到的美式,永远都是别人的最好,最终弄得不三不四。

如何做一个不让下属讨厌的领导?其实也不难,让下属知道明确而聚焦的目标。要求一个市场经理,一定时期内,核心目标是提高占有率,利润可以保持现有水平甚至牺牲30%,他会发挥自己的长处,竭尽全力为这个目标努力。你不能在一定时期内,既要求提高市场占有率,又要求高利润,还要求高质量售后。不仅他无所适从,你自己也很难做过程控制。我们需要在计划制定过程中,细分和量化目标,使得在一定阶段只为一两个核心目标努力,使得能集中精力和财力去实现。

管理上“人人有责”,其实最后人人都不负责,也难以追责。只有聚焦于特定人有责,他才会真正负责。这个道理本质上是一样的。

清晰的目标,用在授权上有着很明显的效果。

不懂授权的人,往往一股脑把工作抛出去,既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,也让接手的下属无所适从,最后工作做得一塌糊涂。我始终认为,有效授权是分阶段进行的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标控制。比如,如何将一个普通的UI设计师授权为一个设计主管?

授权的一个最基本前提是,这部分工作能保证以当前的质量延续下去。那我就不妨这样操作:

第一阶段目标,核心考察“功能实现+结构合理性”。这两项的标准明晰化,只要达到标准,作品就算通过。这时就需要忍受配色不行、不够细腻等等一切毛病。当这个阶段的目标实现后,评价标准以制度形式固定。

第二阶段目标,核心考察“可识别性+情感传达”,在第一阶段要求基础上,只要达到这个标准,其它一切瑕疵都可以接受。当这个阶段的目标实现后,评价标准以制度形式固定。

第三阶段目标,….

经过三五个阶段的训练,设计质量就基本能稳定下来,同时这个流程也清晰明了,整体工作授权出去,下属能轻而易举接应并保证质量延续。正式授权时,只需提出公司的核心几点要求,给足创新空间,他就能把工作做得很好。

授权过程是有痛苦成本的,但是在目标明晰下,这会变得轻量化。

将军赶路,不追野兔;将军利剑,不斩苍蝇;

不要忘了我们的目的地。

>> 阅读全文  >>


© 2009-2021 MOSANG.NET DESIGNED BY HEIRY